公司新闻

园区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消防安全规范与管理要点 ——基于中旭宏卫自备水泡沫喷淋智能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

前言

随着电动自行车的普及,园区充电桩车棚的消防安全已成为物业管理与公共安全的核心挑战。锂电池的“热失控”火灾具有起火快、温度高、易复燃、毒性大等特点,传统的消防配置往往难以有效应对。本文结合国家相关规范与技术实践,系统阐述消防安全管理要点,并介绍一种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 核心规范与管理要点

园区的消防安全建设,首先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并重点参考以下规范与要点:

  1. 选址与布局规范

    • 充电桩车棚应远离建筑物的疏散出口、楼梯间,并与主体建筑保持足够的防火间距(参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关于可燃材料堆场的防火间距要求)。

    • 车棚应采用不燃材料建造,区域内的停车数量应予以控制,避免过度密集,并设置明显的消防警示标识。

  2. 电气安全要求

    • 充电桩设备本身必须符合《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控制装置技术规范》GB/T 42236-2022等标准,具备过载保护、短路保护、漏电保护及充满自动断电功能。

    • 供电线路应独立设置,并穿金属管或采用阻燃电缆进行保护。

  3. 消防设施配置要点

    • 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应配置足够数量的、适用于E类(带电设备)火灾的灭火器,推荐使用针对锂电池火灾的专用灭火剂

    • 传统消防的痛点在于:许多园区车棚距离市政消防管网远,铺设管道成本高、工期长。因此,探索并配置不依赖外部水源的、高效的独立自动灭火系统,成为提升消防安全等级的关键

二、 针对痛点的技术解决方案:中旭宏卫自备水泡沫喷淋智能系统

为解决上述“水源依赖”与“精准灭火”难题,中旭宏卫自备水泡沫喷淋智能系统提供了一种符合规范且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

1. 系统组成与功能

  • 智能探测单元:采用缆式线型感温探测器(符合GB 16280-2014),沿车棚结构线性敷设。相较于点式探测器,它能有效减少探测盲区,对局部升温实现早期预警,降低了误报率。

  • 自备水泡沫灭火单元

    • 核心设计:系统集成储水箱(提供0.5吨至2吨等多种定制化容量选择)、A类泡沫原液储罐、比例混合器及专用喷淋管网。

    • 核心价值:此设计根本性解决了无外部水源或接水困难的痛点,无需大规模开挖施工,极大节省了工程成本与时间,实现了快速部署。

  • 控制与智联单元

    • 采用“手自一体”控制模式。系统接收探测器信号后可自动启动,同时在现场设置手动启动阀作为冗余,符合消防系统冗余设计原则。

    • 可选配物联网模块,实现电脑端与移动端24小时远程监控,符合《消防设施物联网系统技术标准》DG/TJ 08-2251-2018等标准对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2. 技术优势与痛点解决

  • 降本增效,部署灵活

    • 解决成本痛点:通过“自备水”和“一套系统覆盖多区”的设计,避免了高昂的管道开挖费用和漫长的工期,使项目总体投入远低于传统消防改造,且后期维护简便。

    • 灵活定制:水箱容量的可配置性,确保了项目投资与防护需求的精准匹配,避免资源浪费。

  • 专业灭火,防止复燃

    • 系统采用的A类泡沫灭火剂,其灭火机理在于冷却、窒息与隔离的复合作用。泡沫能在电池表面形成一层粘稠的、持久的水膜,不仅能高效吸热降温,中断“热失控”反应链,还能隔绝氧气,并长时间附着,从而有效防止锂电池的深度复燃。这一特性弥补了传统水源仅能表面降温的不足。

  • 响应迅速,提升本质安全

    • 系统将消防响应从“事后被动报警”转变为“事前主动干预”。在火灾初起阶段(黄金时间内)自动动作,实现“救早、灭小”,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为园区构建起一道可靠的“技防”屏障。

结论

园区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的消防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严格遵守国家规范进行选址、用电管理的基础上,积极采用如中旭宏卫自备水泡沫喷淋智能系统这类针对性强、技术成熟、经济高效的自动消防设施,是破解当前消防痛点、实现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预防”战略转变的关键。该方案严格立足于产品自身功能,通过成熟技术的集成创新,为园区安全管理提供了值得信赖的技术支撑。